——“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给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们的两封回信,不仅充满着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更有着对于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殷切期盼。
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艺术创造中坚守人民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的火热图景。在一系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在一次次守正创新的探索中,文艺工作者也对“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有了新的更深入的思考。
0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也是文艺创作的根基和宝藏。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文艺这一最具表现力的方式,把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精神标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挖掘好、表现好、展示好,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注重在挖掘上下功夫,从浩荡历史长河中、从中华文明史诗中,深入挖掘那些能够触动灵魂、温润心灵、振奋精神的文艺素材,转化到舞台艺术中。
2021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北宋青绿山水代表画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推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诗意流淌的审美感知,让该剧迅速成为现象级“爆款”,不仅获得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等殊荣,在疫情期间创造了巡演200余场的奇迹,更带动了“青绿”相关的周边、旅游以及文创产品的发展。“《只此青绿》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未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人民。”沈晨说。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表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上海昆剧团建团40多年以来,对《牡丹亭》的修改提高与演绎曾有十余次之多,使得该剧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享有盛誉。然而,由于《牡丹亭》体量巨大,博大精深,唱做繁难,再加上包括当下观众的审美范式等多种因素,这部作品一直没有全本演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海昆剧团探本溯源,钩沉史料,沉心细磨,创排全本55出昆剧《牡丹亭》,通过上、中、下连续三台大戏的体量,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今人视角,讲古典精粹,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昆曲艺术佳作。”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介绍,2022年11月,历经数年的精心策划和潜心创排,凝聚着昆曲人无数心血的全本55出昆剧《牡丹亭》于上海大剧院首演,并迅速成为热点话题。今年3月2日,全本《牡丹亭》开启全国巡演,并将于3月8日至10日,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示范演出亮相北京。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戏曲的传承发展只有在中华文明中寻找源头活水,守根护脉,方能以古鉴今,才能在舞台上把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才能守正创新地用戏曲语汇构建起中国叙事、中国表达、中国价值,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对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这正是戏曲人的时代使命,也是其发展新机遇。”谷好好说。
02、用情用力书写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唱响新时代之歌、绘就新时代画卷。
“2021年12月25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的回信,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倍感振奋。一年多来,剧院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创排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着力呈现党史、新中国史的话剧《铁流东进》和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其中,《抗战中的文艺》首次实现中国舞台剧在12个互联网平台同期线上演播,首播当日点击量破千万,相关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超21亿,全平台直播超40次。”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看来,坚守人民立场、把握时代特点,才能让书写新时代的主旋律作品更受欢迎。“在全世界关注中国的时候,艺术家更要拿出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新时代,要敏感于这个时代的进步,敏感于这个时代的人物,敏感于这个时代的人民。主旋律可以好看和昂扬起来,通过现代技术方式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或以互联网线上演播,走入千家万户。”
2022年5月30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回信一周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江苏省淮安市委联合出品的现实题材儿童剧《新安旅行团》首演。为了真实再现“新旅”精神,主创团队先后7次前往淮安体验生活、查阅资料,创排期间派出专业创作团队驻扎当地,蹲点创排两个多月,探索蹲点创作和结对帮扶新模式。“除了多次采风、驻扎当地进行剧本创作,剧院还组织艺术教育老师到新安小学体验生活,开办戏剧教育工作坊,进行初期培训。在这一过程中,大家更加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回信的精神,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到新安旅行团17年的足迹,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及审美特点,对剧中所涉及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和人物面貌有了更加充分的感受,为圆满完成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说。
在冯俐看来,《新安旅行团》的创作过程,不仅是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的生动实践,更有着“种下一粒种子”的特殊意义。“《新安旅行团》是剧院探索‘新时代种子计划’的首部剧目,即中国儿艺从一所具有光辉历史的学校中采撷他们最有价值的故事,用戏剧艺术为其赋能,使之成为一部极具个性的作品。首演之后,再将成熟的作品‘种’回学校,由这所学校的孩子和老师继续演出,让这颗种子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历时半年多,剧院艺术家、戏剧教育教师和25名新安小学的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化身‘新旅精神’继承者,用戏剧的方式讲述‘新旅’在少年儿童革命史上留下的动人故事。以该剧的创作为起点,剧院将通过定制模式不断为中小学校创作孩子们可以演的作品。”
03、创新艺术生产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艺术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既要求在选材上聚焦时代变迁,也要求在立意上展现时代精神;既要求在组织方式上与时俱进,也要求在表现手法上不断革新。
2020年,疫情将演播这种演艺行业的崭新业态唤醒。之后的两年里,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演艺行业对演播的探索愈发全局化、理智化。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擘画了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部署了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也为演播、数字演艺等新业态提供了政策支撑。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民族音乐,中央民族乐团进行了大量有益实践。“我们除了传统的线下演出,还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搭建官宣网络,打破专业壁垒,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打卡’民乐。”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介绍,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央民族乐团结合新创剧目《唱支心歌给党听》,在快手发起“了不起的国乐”话题活动,几天之内就有4000余部作品报名参与,实现了近2.8亿次的有效传播;2022年7月,中央民族乐团与抖音直播联合发起的“乐上花火,国乐大会”主题推广活动,收获了超过1.5亿的观看量。“我们逐步意识到,网络的点击量、播放量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数字背后就是实实在在的民心,我们常说‘艺术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在哪我们就应该在哪,所以我们又联合抖音开展‘山河国乐’公益星期二直播活动,每周二,百位入驻抖音的艺术家关闭打赏功能,以演奏、演唱、授课等形式为网友提供聆赏和学习的窗口,通过链接‘大山里的音乐课堂’等公益项目,为山区孩子捐建音乐教室、提供音乐服务。”赵聪说。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打造的业务考核展示《舞上春》,不仅首开中国古典民族舞蹈基本功与技巧考核从课堂到舞台的先河,更通过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跨界合作,进行数字拍摄制作,探索了付费演播的全新商演模式。2022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在与华为合作的基础上,增加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进行三方合作,运用电影化拍摄手法还原舞蹈艺术,于七大平台同步上线中英双语版,为国际传播做出前瞻性尝试。在演员技艺与科技力量的不断升级中,《舞上春》于线上线下持续破圈,掀起“国潮舞风”热潮,成为“爆款”演出。2022年9月,《舞上春》在天桥艺术中心的三场演出开票5分钟售罄,票房收入136万元,成为该剧场本年度单个项目销售票房冠军,全网总浏览量超过2.3亿。“当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文艺作品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在变革与突破。但是我们要牢记,一切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一定要把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放在首位,创造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我们的根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许宁说。
04、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近年来,各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立足行业发展实际,不断优化培养结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重点人才培养培训,力求补足艺术创作短板。
作为戏曲人才的摇篮,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3年,过去主要培养的是表演、音乐人才;1978年后,中国戏曲学院开始系统招收全方位人才,开设了文学、作曲、舞台美术设计、导演等专业;近年来,学院还通过招收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解决了戏曲既要重视传承也要重视传播的问题。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看来,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依然不够完备,“我们还要注重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中国的戏曲还未真正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也是我在今年全国两会中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学术团体,特别是以张庚、郭汉城为代表的老一辈戏剧理论家,已产出一系列理论成果。如何将这些成果融合,形成中国戏曲的理论体系,仍需加强研究。”尹晓东建议,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科研,同时加强戏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目前不论是艺术作品的推广,还是中国戏曲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我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发展格局和地位都是不相称的。”
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介绍,2022年,国家京剧院通过开展“百日集训”活动,带动全院演职员“大练功”,以专项辅导、专场演出、名家传戏、剧目展示、实地观摩、自我研习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演职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百日集训”包括领军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拜师、武戏人才培养、“致(制)美”大课堂、星光读书会等多项内容。通过严格的遴选,确定了6名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0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其中24名演员、6名演奏员),针对个人特点制定集训计划,选配院内外名家名师传授技艺,并为其选取适宜剧目,采用“以剧目带人才,以人才传剧目”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培养。剧院专门为这36名演员、演奏员集中打造了43场专场演出,并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研讨会,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助力京剧从业人员的成长成才。
此外,国家京剧院将原三团改组为青年团,并通过开团大戏《五女拜寿》,推动青年人才在重点剧目、重大活动中担当重任。“更名青年团,就是要为青年人搭建成长和实践平台,增强后备力量。青春风华正当时,面对广阔的舞台,大家劲头十足,纷纷表示要把青春梦融入京剧梦,不断锤炼技艺,传承前辈艺术精髓。京剧《五女拜寿》就是剧院为青年人才量身打造的剧目,三个演出团的年轻演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充分展现了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的凝聚力。”王勇说。
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国家京剧院还将关口前移,由剧院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组成导师团队,面向全国戏曲院校,预选优秀在校生,从中专、本科各阶段开始跟踪教学。以名师传授经典剧目为核心环节,以“一带一”或“一带二”的形式,让“小荷人才”获得名师指导。
“今年,国家京剧院将持续实施人才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加强人才发掘、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小荷人才’培养计划与艺术院校、文艺院团共培共享人才资源;通过‘名师传艺’全面提升专业人员素养;通过进一步夯实‘百日集训’成果,推进‘大练功’常态化,并在此基础上举办‘将京剧进行到底’系列演出,激发全院演职员的创新创造活力。”王勇说。